(一)借鉴和超越
语料库口译研究扎根于描写翻译学和语料 库语言学土壤之上。描写翻译学重视目标语的 独立地位,语料库语言学则深入考察语言的规 律性特征,这些都为开展语料库口译研究提供 了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。同时,由于翻译活 动内在的文本属性,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对象 离不幵对译语或源语文本的依赖,相关研究课 题也多围绕翻译共性、翻译规范、翻译文体、 翻译引起的语言演变等内容展幵,其突出特点 是通过对大量形式化语言特征的提取、描写和 解释来揭示翻译的本质,研究性质总体呈现较 为静态、稳定和单维的特点。
语料库翻译学带动了语料库口译研究,有 学者幵始考察口译语体的特性,如Russo et al. ( 2006 )利用EPIC语料库对比分析英、意、 西语源语和译语间的词汇模式和词汇变化特征; Shlesinger ( 2008 )借助希伯来语口笔译语料库 比较职业译员的口笔译语篇特征,指出两者在 风格和语用上的差异,并首次提出了"口译体" (Interpretese)的概念。这方面,国内研究者也 作了有益的尝试。如胡开宝、陶庆( 2009 )利 用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分析了口译中的语篇意 义显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动因;李德超、王克非 (2012 )利用香港口译语料库考察了汉英同传和 原创演讲英语之间的词汇模式差异,借以验证 Laviosa提出的相关假设,其研究结果表明,汉 英口译中同时存在"简化"和"范化"的趋势。 可以说,因循语料库翻译学的口译研究思路在 当前仍具有相当的潜力和生命力,相关研究发 现不仅是对语料库翻译学的重要补充,也为口 译实证探索打幵了新的研究视野。
然而,从口译研究的角度讲,语料库翻译学的方法论体系有其局限,因为与笔译相比,口译 是一种即时、在场的交际行为,口语性和共时性 是其关键特征所在(Setton,2011 ),而传统的语 料库方法在面对音韵、副语言、时间性等特征的 处理时尚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。纵观口译研究的 历史,可以发现学界的重心很大程度上与口译活 动的上述特性有关,而对文本性的关注多限于质 量评估和译员角色等话题。口译语体的特殊性促 使研究者思考和探索语料库技术背景下的研究路 径和研究课题,相关成果开始出现,尤以EPIC 语料库为著。如Russo et al. ( 2012 )以EPIC为 例,初步探讨了语料库副语言信息(包括发音 不清、不全、错误、停顿等)和言外语境信息 (包括语速、时长、源语发布方式等)的标注; Bemardinietetal. (2018)在前文基础上描述了更 为详尽的互动性特征标注体系、赋码和词性还原 步骤以及平行语料的对齐处理方法等;Defrancq (2015 )利用EPIC子库考察法语-荷兰语同传中 听说时差(Ear-Voice Span )对译语质量的影响, 发现只有同源词汇与时差时长存在显著性关联。 我国这方面研究尚不多见,目前只有邹兵、王斌 华(2014)和张威(2015/2017 )就学习者口译 语料库中的副语言、口译策略标注等做过一些探 讨,系统的实证研究尚待开展。
总体而言,语料库口译研究的对象已经不 再囿于传统语料库翻译学的相关课题,而是逐 渐转向口译研究的本体范畴,并成为其实证研 究新的生长点,同时也拓展了口译认知加工范 式的研究路径(PSchhacker, 2016)。
(二)多模态和跨模式
由于口译活动的口头交际性质,语言被认 为是信息传递中最重要的途径,但不是唯一途 径,因为包括体态、音高、手势乃至面部表情 等非言语成分也往往交织其中,共同参与交际 过程。语料库翻译学范式下的文本分析模式能